VR/AR寒潮后的365天,坚持者能否顺利上岸?
发布时间:2017-08-07 10:11 来源: 硅谷加先生 Xtecher
被捧到云端,再从高处摔到泡沫四散,这是全球互联网市场最“现实”的一幕。2016年,也有人称之为是VR/AR的爆发元年,行业经历了资本市场的热捧再到无人问津的戏剧性市场转变。
堪称冰火两重天。
2017年第三季度,距2016年资本寒冬开始的临界点刚好过了一年。这一年里,有近70% VR/AR创业公司分崩离析的惨烈局面,有资本市场从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的痛苦挣扎,有巨头依旧看好持续入场的宏观布局,还有无数从业者苦苦坚守的未知曙光。
热潮过去,残留在海岸上满是尸骸,那些坚持的泳者还能否顺利上岸?
当寒潮来临
2016年初,知名VR媒体Upload VR在一篇报道中表示,全球科技公司中每10家公司至少有8家以不同的方式涉足虚拟现实或者增强现实领域:苹果、三星、微软、谷歌、IBM、英特尔、HP、富士康……
与此同时,这个领域收购与投资频发。Facebook 20亿美元收购Oculus VR;HTC 联合28家风险投资基金准备100亿美元全力布局;阿里和腾讯分别压注C轮融资高达7.94亿美元的MagicLeap和B轮融资5000万美元的Meta。
浪潮冲击下,全球创业者趋之若鹜。据不完全统计,从2015年初到2016年12月,仅仅中国的VR企业数量就从200家扩张到1600家。获得天使轮融资的团队占比40.9%,A轮占比24.1%,这也是寒潮中倒闭的重灾区。
“我们在2016年年初融资天使轮的时候,见到的中国投资人是平时的20倍,”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的Lucid CEO Han Jin告诉Xtecher,“当时的市场用疯狂来说一点都不为过。”Lucid 是Han的第三家公司,前两家公司成功退出之后,Han 看到了VR/AR市场巨大的机会。
火热的行情也让投资人记忆犹新。Upfront Ventures 是洛杉矶地区最大的基金,他们也深切感受到行业的虚火。Upfront Ventures 合伙人Kevin Zhang告诉Xtecher,“那个时候的疯狂主要体现在估值上,溢价1.5倍到2、3倍不等。而且很多项目连商业模式都没有,就只有技术可以轻松拿到高额融资。”
但市场的反应不尽人意。受限于高昂价格和产品技术的种种不足,VR/AR设备的市场铺货量远远达不到到预期的水平。根据市场调研机构Super Data Research的报告显示,2016年,全球VR头显设备总出货量仅为630万台,总收入规模为18亿美元。这个数字远远低于年初几千万台设备的预期。
物极必反。从2016年第二季度一开始,部分投资人就开始理性起来。下半年开始,整个投资圈直接从言必称VR/AR变为无人问津。资本市场的徘徊将2016年下半年的行业带入颓势。
2016年第一季度一过,VR/AR领域的投资急转直下
市场行情急速掉头后又迎来倒闭潮:根据零壹财经的报道,行业厂商泛滥已倒闭70%,剩下的还有一大部分在苦苦挣扎。
拿红极一时的VR翘楚暴风魔镜为例。
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暴风魔镜都是VR行业的弄潮儿,母公司暴风科技组建暴风魔镜的两个月内,便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这支以国内VR第一股为概念的股票在资本市场上呼风唤雨,2015年狂揽55个涨停板,被知名自媒体人罗振宇评为两只妖股之一。
但2016年10月,曾经风光无限的暴风魔镜在全员大会上宣布业务剥离和裁员的消息。员工从巅峰时期的500人锐减为200人。产品核心也从直播、视频、社交等20个项目组骤减为硬件、软件、市场销售等几个核心部门。
彼时,大洋彼岸,美国VR/AR产业也被寒潮影响。2014年被Facebook豪掷20亿美元收购的Oculus一向被视为行业标杆,连它也难逃市场劫难。2017年2月,Facebook宣布关闭200家Oculus Rift线下体验店,将全美体验店的数量直降40%。随后,Oculus Rift创始人帕尔默拉奇黯然离职。Facebook CEO扎克伯克也在接受CNN的采访时表示,“我们花了很多钱去收购Oculus团队,我现在其实是这么看待这个问题的,我们当时完全可以做出更好的选择,应该自己在Facebook内部去组建一个VR的专家团队,而不应该直接去花很多钱收购。”
冬天到来,硅谷创业者感受深切。Han Jin 告诉Xtehcer,“2016年下半年,曾经张口闭口投资VR/AR的投资人态度大变,他们要么闭口不谈、要么闭门不见,消失了一大片。”
对此,有专家分析,VR/AR行业遭遇寒流并不是坏事,可以让行业虚火减退发展更健康。VR/AR技术作为新兴科技,在发展的过程中遭遇困境在所难免。这次大洗牌,对于存活的企业来说是发展的契机。尤其对于那些掌握关键技术的企业,投资商反而会加大资本投入,使其能在寒流中存活下来甚至得以发展,长远来看来看行业发展将趋于良性。
VR/AR行业最大的痛点是产出和投入不成正比,在应用上面虚热。对此,Xtecher认为产品研发企业应该在产品应用层面深度挖掘,多领域分析找到VR/AR技术的应用点,让研发的产品具有竞争力和购买力,通过跨行业的应用与融合才能给VR/AR行业提供前进的动力。
寒潮之下的坚守者们
距离2016年下半年的VR/AR冬天已经一年有余,尽管从投资数额来看整个行业还在曲折前进,但寒潮中依然坚持的创业者们仍旧对行业充满信心。甚至很多的行业突破,都在寒冬中到来:包括七鑫易维支持定点渲染的眼球追踪技术,ObEN的一张照片构建虚拟人像技术,以及业界期盼已久的无线头盔。
传送科技(TPCAST)是HTC Vive X 加速器孵化出来的第一批公司,也是全行业第一个突破无线VR技术的公司。TPCAST的CEO Michale Liu告诉Xtehcer,公司最引以为豪的全领域的两次创举是硬件的无线传输和软件的多人应用。
对于2017年的行业生态,Michale Liu依然乐观。他最看好VR/AR作为针对商家的销售工具,汽车和房地产则是应用最快的两个领域。消费者可以通过头盔身临其境地体验所购买汽车或房子的大小、颜色、内装等核心要素,以达到预售的目的。“很多VR公司今年都应该能盈利,” Michale 告诉Xtecher,“这个行业应用有巨大的需求。因为项目很多,包含协助开发VR产品的,协助线下体验店提供软硬服务的,或者对行业VR应用进行咨询服务的公司,都很有前景。”
他的理由是,各行各业未来都要用VR作为一个有效的销售工具,去促进销售转化。比如,淘宝、天猫也有计划将所有线上商城VR化――以后去买东西的时候,就不在看淘宝网店,而是直接进到那个虚拟商店里进行购物体验。
再拿硅谷的一个创业团队为例。Lucid的产品是一个180度3D拍摄相机,其核心技术在于强大的压缩算法――视频质量不变的情况下,该算法能将视频的容量压缩90%,并通过任何一个VR/AR设备播放。
创业两年半以来,Lucid产品已经完成数千台设备的销售。现有合作渠道包括B&H、Amazon,Bestbuy等一线平台。谈到面对市场寒流,CEO告诉Xtecher他能坚持下去的原因是市场的宏观趋势,“我觉得3D体验特别重要,你把这些东西拍下来,10年后你依然可以场景重现。想想一下20年后你重新体验自己婚礼、升职等人生重要的时刻,这就是科技带来的力量。”
Han甚至认为10年以后的VR,可能就是一个隐形眼镜或者植入型芯片,轻便灵巧、解决现在所有的痛点。当然他也承认,现在VR/AR设备的痛点还需要时间克服,很多人都不想带Oculus 或者 HTC Vive,因为实在太重了。而诸如暴风墨镜和Google Cardboard这样的产品,分辨率和用户体验又太差。
无独有偶,在中国VR/AR创投圈炙手可热的Insta360也表示乐观。Insta360先后接受过知名投资机构 IDG资本、启明创投、迅雷科技、峰瑞资本和苏宁集团的投资,他们的核心产品Insta360 Nano发布于2016年7月――当时正是寒冬爆发的临界点。
“不管冬天是否存在,我们都坚定的看好行业未来。”Insta360 海外市场负责人张宇冰告诉Xtecher,“看到一个行业很热就一拥而上很容易,但是扎下心来一点一点做很难。”作为美国一线名校研究生张宇冰在咨询行业工作数个月便加入了这家还在草莽期的创业公司。
2017年Insta360进入增长期:Insta360被Facebook官方首推、斩获2017 CES创新大奖、与谷歌合作将全景相机用于街景拍摄;2017年五月推出专业级相机Insta360 Pro。2016年,Insta360相机全球销量达数十万台,海外占比80%。创始人刘靖康也因Insta360全景相机的成功,入选2017福布斯亚洲30 Under 30榜单。
不遗余力的未来推动者们
行业公认,随着VR/AR领域市场认知进步,产品越来越成熟,需求将被逐步释放。
为此,巨头纷纷布局。微软阵营的戴尔、HP、联想、华硕都有2017年下半年推出相关产品的规划;Oculus的人事变动也表明Facebook的持续向好,宁可付出创始人出局的代价也要将其重整旗鼓;苹果在2017年6月开发者大会上针对 iOS11 推出的 ARKit,凭借强大的品牌效应布局终端;谷歌继Google Daydream后又重拾束之高阁3年之久的Google Glass,为抢占市场做新一轮的准备;在游戏行业拥有游戏机PS4重要入口的索尼早于2016年就发布了VR设备,并陆续发布多款VR游戏大作。
HTC是行业中发力最为迅猛的科技公司之一。2016年04月发布HTC Vive几周后,HTC董事长王雪红宣布公司将全力投入VR产业和生态企业的发展:在北京、台北、旧金山等地设立VR加速器,伴随计划又投入1亿美元的培育基金。2017年3月,HTC宣布以9100万美金的价格出售其位于上海的手机代工厂,这家一度与三星在安卓市场上并驾齐驱的台湾手机公司在寒潮中悄然转型。
“我在硅谷VR/AR的工作中看,这个行业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在HTC Vive就职的曹真对行业寒潮有着不同的看法,“相信的人依然相信,不信的人依旧不信,但是很少有人说我就100%不投VR/AR了,只是现在不投而已。”
曹真认为,其实行业最核心的痛点在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如果把VR/AR设备当做新一代终端,那么没有具体内容消费者就不愿意消费,没有消费者,开发者就不愿意开发,形成死循环。所以很多大公司都先从内容入手,通过内容进行战略布局。
目前全线转型的HTC Vive与Sony和Oculus一起,领跑VR硬件设备。
除了创业者和科技巨头外,看好行业的投资人以及人才也在推动着VR/AR产业前进的步伐。
“我们依然投资行业的底层技术和上层内容的创新,经历了2016年VR/AR市场巨变后,现在的创业市场以及创业者们都已比较理性。”华岩资本的Toby Zhang表示。截至目前华岩资本已经投资了7~8家VR/AR公司,横跨中美两地,所投企业都有清晰的商业模式。
Howard Li于2017年07月正式入职阿里巴巴投资的MR(VR+AR混合技术)标杆企业Magic Leap。毕业于东部名校的他收到多家投行和VC的垂青,但最后做出的职业选择却令很多人惊讶不已。“其实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讲,现在进入正是最佳时机”他说,“Gartner Curve上的行业浮躁期已过,剩下还在坚持的都是能走的相对远一些的公司。”
Gartner Chart可以说明新技术的发展周期曲线问题
Howard所说的Gartner Chart是指新技术的发展周期曲线,由全球权威技术咨询机构Gartner公司提出。将新技术从概念、胚胎发展到成熟的过程划分为五个区间。
第一个区间是技术启动期。一项新技术从无到有,开始受到业界和媒体的关注,无论是大众还是业内人士都对该技术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这个阶段的产品往往并不成熟,但却有大量的资金进入。
第二个阶段是期望值高峰期。人们对新技术的期望值达到最高点,一拥而上,纷纷采用该技术。这时它的估值达到最高峰,泡沫也最大。
第三个阶段是幻灭的低谷期。过度的预期被商业现实打破,并将所有泡沫抹去。人们开始从实际出发考虑技术的价值。而用户需求逐渐明确,产品在设计和使用场景上也趋于成熟。这个阶段是最艰难的时刻,也往往是最有价值的投资时刻,满地都是坠落的天使。
第四个阶段是领悟的爬坡期。新技术找到新的突破点,由而进入产品化阶段。VR现在就在这个阶段。
最后是效率的饱和期,也就是当技术开始真正地改变我们的生活的时候。
谈到VR/AR的未来,曹真说,“无论从内容开发,开发者社群建造,还是硬件开发上都有大量资本投入。苹果,微软,Facebook, Google对于VR/AR行业都有激进的布局,这在整个VR/AR发展历史上, 大型企业'万众一心'的潮流是第一次。”
或许大势汹涌澎湃,将一切未来都烟消云散;更或者大浪势不可挡,刨去砂砾、留下的都是金子。
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闪闪发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