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互动体验地震 国家大力推广防震减灾趣味科普
发布时间:2017-12-22 10:25 来源: 芬莱科技
2017年12月14日,北京市地震局组织召开北京市防震减灾科普资源集中展示活动,将近些年产出的防震减灾科普重点资源以媒体见面会的形式向社会推介。
在新的防灾减灾救灾理念指导下,为建立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 ,北京市地震局将宣传工作与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批复的第11条相结合,推动建立健全防震等超大城市综合防灾体系,增强抵御地震灾害能力,提高城市韧性,推进北京超大城市地震安全韧性城市建设。通过利用不同平台、采用多种形式、不断丰富和产出更适于社会大众接受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资源,调动公众参与防震减灾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最大限度提高全社会地震安全韧性。
“线上+线下”科普平台全覆盖
在科普宣传平台建设方面,北京市地震局的官方微博微信已成为震情灾害信息及时发布、地震科普深度宣传的权威平台;《城市与减灾》杂志及其推动的“城市与减灾”论坛,围绕防灾减灾工作前沿,进行深度挖掘,成为减灾宣传、教育、培训、研究的公共交流平台,正在朝着战略性科普期刊定位迈进;新建成的地震数字科普馆成为公众获取知识的新型科普网站;基于增强现实AR技术的防震减灾科普创客实践平台也开设了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的线上教育,成为了国内首个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增强现实AR大众化创作汇集和分享平台 。
创新科普宣传方式,富有趣味广受青睐
在防震减灾科普产品产出方面,北京市地震局与宝宝巴士公司合作,面向幼儿开发的《宝宝地震安全》系列APP,在中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全面推广,下载量高达1700万,覆盖人群已超过4000万;利用VR技术开发的防震减灾VR互动体验装置,分为室内地震模拟、城市避难、防震减灾科普问答等三部分,使体验者通过VR互动与VR视频,让体验者在虚拟场景中获得现实中无法获得的身心感受。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灾害教育读本》(高中、初中、小学)等图书,已发行上百万册。由北京市地震局牵头筹备,反映地震一线工作的院线电影《我要去远方》,已完成了剧本创作,本月16日在云南开机拍摄,2018年五月全国上映,电影从一名地震工作者的视角向社会展示了地震背后的故事。
地震专题活动成品牌,提高全员安全意识
此外,北京市地震局还组织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防灾减灾日地震专题主会场活动,首都防震减灾科普大讲堂系列活动,以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挑战赛、“城市与减灾”杯防灾减灾作品征集大赛、北京市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等赛事活动都已连续开展多年,并逐步赢得了社会的认可。
把握校园宣传主阵地,防震减灾知识教育不可忽视
北京市地震局打造“防震减灾科普创客实践平台”,参与者可通过佩戴AR眼镜,切换不同的地震烈度,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地震发生时房屋的摇晃、物品的坠落、身体难以保持平衡、眩晕感等体验。
据负责人介绍,防震减灾科普创客实践平台项目,主要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将在2018年率先在北京试点推广。同时,北京市地震局编制了《防震减灾科普创客挑战赛方案》,强调跨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锻炼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创新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进学校的方式。
“在推进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个别学校存在思想上不重视地震安全知识教育的现象。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要提高全民防震减灾的意识和能力,学校是培养中小学生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的主阵地。”负责人说。
近年来,北京市地震局大力推进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农村、进家庭”六进活动,重点建设一批“地震安全示范学校”,发挥榜样带头作用。此外,每年还围绕“5·12防灾减灾日”、“汶川大地震纪念日”开展防灾减灾日地震专题主会场活动、首都防震减灾科普大讲堂,覆盖千万师生,带动家庭与社会成员,促进全民防震减灾素质的提高。
地震易发区对房屋建造有何要求?各省有不同标准
地震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精神创伤,究其原因,大部分是由于住房建筑物倒塌或山体滑坡所致。因此,地震易发区的房屋建造问题也应得到重视。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是我国第五代地震动参数(烈度)区划图,不仅使我国各个区域发生地震的频率、烈度一目了然,而且地震动参数明确到乡镇,为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指导和依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与各行业(房屋、水利、交通、能源、化工等)抗震设计标准,共同构成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标准体系。
负责人介绍:“通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民众可以更好地知道自己所住地区是否易发地震灾害,对灾害的强度有一个心理预知。在地震多发区,最好选择钢结构标准房屋居住。一些医院在建造楼体时就特别注意它的‘抗震性’,加入了橡胶垫、吸震材料等。这些措施都能将地震带来的损失降低。”
北京市地震局希望通过多种宣传形式,让更多的人获得了解防震减灾科普资源的渠道,增加防灾减灾知识,不断提高全员的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提高社会地震安全韧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