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

《成都市虚拟现实产业发展推进工作方案》 加快打造VR产业基地

发布时间:2018-07-26 10:56   来源: 99VR视界

导读:为加快推进全市VR技术和产业发展,《成都市虚拟现实产业发展推进工作方案》正式印发。  

  为加快推进全市VR技术和产业发展,《成都市虚拟现实产业发展推进工作方案》正式印发。

  《方案》提出,成都市将重点聚焦软件工具/平台、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内容制作与平台运营三大领域,大力推动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取得突破,积极支持关键器件及整机研发与产业化,围绕“两高地一核心”,加快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VR产业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方案》还提出,成都市将吸引知名大学、企业、研究机构来蓉设立工程技术中心或培训中心;鼓励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实践符合市情、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和协同创新模式;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华盛顿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一批从事VR前沿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世界一流大学建立广泛合作,通过多形式早期参与,引进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芬莱小编整理如下:

  成都市经信委 成都市文广新局

  关于印发《成都市虚拟现实产业发展推进工作方案》的通知

  成经信函〔2018〕338号

  成都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管委会,有关区(市)县政府,有关市级部门:

  《成都市虚拟现实产业发展推进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成都市经信委 成都市文广新局

  2018年7月20日

成都市虚拟现实产业发展推进工作方案

  成都市虚拟现实产业发展推进工作方案

  虚拟现实技术是引领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跨界融合了多个领域的技术,是下一代通用性技术平台和下一代互联网入口,将拓展人类的感知空间,改变各类产品形态、增强产品功能、丰富服务内容,撬动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营造新生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意见》(成委发〔2017〕32号)、《关于创新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的意见》(成委发〔2018〕6号),为加快推进全市VR技术和产业发展,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工作思路

  强化需求牵引,打造应用场景,加快提升VR行业应用解决方案设计能力和内容制作与运营的核心竞争力,促进VR技术在生产与生活领域的应用推广;

  强化标准引领,鼓励融合创新,积极推动VR技术与人工智能、5G、智能制造、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发展,以新标准、新产品激发新市场,培育新动能;

  强化生态发展,做优产业链条,加快提升与VR技术和产品紧密相关的新型显示、核心芯片、传感控制等关键器件的供给能力,促进其由技术突破向生态延伸。

  二、工作目标

  重点聚焦软件工具/平台、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内容制作与平台运营三大领域,大力推动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取得突破,积极支持关键器件及整机研发与产业化,围绕“两高地一核心”,加快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VR产业基地。

  (一)VR内容制作运营高地。加快VR云计算平台建设,夯实线上线下融合的VR体验网络基础,以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和标准规范为抓手,着力突破内容瓶颈,率先促进VR技术在文化旅游、智能制造、教育科普、电商物流、健康养老、军民融合六大领域推广应用,开展试点示范,加快培育VR内容制作运营的企业集群,打造国际国内领先的VR内容制作运营高地。

  (二)VR软件创新研发高地。着力打造成都品牌,引进一批3D建模、API/SDK、云端渲染、全景拼接缝合等关键软件研发的领军团队,加快培育根植型、潜力好、成长性强的“独角兽”企业,推出系列“成都造”VR软件品牌,打造国际国内领先的VR软件创新研发高地。

  (三)VR硬件研发制造核心。着力打造VR终端、系统级产品及关键器件的龙头及特色企业,围绕头显、洞穴式、车载式等多样化终端产品、定制化的系统级产品、感知交互及内容制作硬件设备以及近眼显示屏幕、传感器及处理器等关键器件等硬件领域,加快构建产业链协同平台,强化提升上下游配套能力,引进和培育具有引领带动效应的VR终端、系统及核心器件骨干企业,打造国际国内一流的VR硬件研发制造核心区。

  到2020年,全市VR专业园区超过3个,亿元以上企业超过50家,公共平台(联合实验室等)超过10个,特色体验点超过100个,产业规模超过100亿元。

  三、工作任务

  (一)突破关键技术

  重点在近眼显示、感知交互、网络传输、渲染处理与内容制作五大领域争取突破,推出若干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

  (二)培育重点产品

  促进VR技术与人工智能、5G、物联网、云计算、车联网等新技术融合创新,重点在关键器件、交互设备、整机终端、网络设备、软件工具与应用服务六个方面推进“成都造”产品研发及产业化。

  ■ 关键器件。中小尺寸AMOLED、快速响应LCD、OLEDoS、Micro LED等新型显示器件;高性能GPU、惯性传感器与3D摄像头等核心芯片及传感器。

  ■ 交互设备及软件。高性能由内向外追踪定位、6 DoF的头显模组及6 DoF手柄设备;图像识别、图像分割、语意理解等图像处理的硬件设备及软件;自然语音识别及处理的语音交互设备及软件;眼球追踪、触觉反馈、手势追踪、浸入式声场等多通道交互设备及软件。

  ■ 整机终端及系统软件。具备由内向外追踪定位、6 DoF的头显终端产品;高性能、低功耗一体机头显终端;满足VR高性能需求的智能手机终端;高沉浸体验、高性能的主机式头显终端;分体式、车载式、洞穴式等多元化VR终端产品;面向主题公园、行业应用的定制化VR系统级产品;具备开放性、安全性、兼容性和标准接口的VR操作系统及软件接口插件。

  ■ 网络设备及投影编码。高速Wi-Fi、下一代PON以及5G模组等接入网产品;符合VR内容传输需求的大带宽、低时延的承载网络;面向VR云渲染、内容分发存储的数据中心;多面体投影、下一代编码技术的编解码芯片及软件产品。

  ■ 内容制作设备及软件工具。高性能360度全景相机、3D扫描设备、浸入式声场采集设备以及光场相机等内容制作设备;关键SDK/API以及开发引擎等内容软件开发工具。

  ■ 应用服务。游戏、社交、影视、直播、艺术、文化等生活性领域的VR应用服务软硬件产品;工业、医疗、教育、商贸等生产性领域的VR应用服务软硬件产品。

  (三)打造应用场景

  优先选择文化旅游、智能制造、教育科普、电商物流、健康养老、军民融合六大领域,推动VR技术的行业解决方案落地应用。

  ■ VR+文化旅游。大力推动三国文化、熊猫文化、都江堰水文化等天府文化经典IP与VR融合发展,提升VR产品附加值。面向影视、直播、游戏、社交等文化娱乐领域新兴业态需求,重点打造IPTV VR家庭影院、5G+VR,高沉浸体验的VR+直播、VR+创意设计、VR+多人游戏/电竞、VR+网络社交、VR主题乐园与线下体验店、VR+文博、VR+非遗、VR+艺术品展示微拍等应用场景。面向体验式、一站式旅游等需求,重点围绕智慧绿道、虚拟景区旅游、民宿酒店预览等新模式,打造VR+导览、VR+住宿等应用场景。

  ■ VR+智能制造。面向研发、设计、测试、生产、营销、培训、运维、生命周期管理等重要智造环节的现实需求,结合工业互联网和数字孪生技术,重点在汽车、能源、电力、轨道交通、电子等工业领域打造VR+辅助设计、VR+虚拟装配、VR+运维巡检、VR+远程协作等应用场景。

  ■ VR+教育科普。面向虚拟课堂、虚拟课件、虚拟实验室、1对1虚拟培训、远程培训等领域的用户需求,重点打造VR+科普教育、VR+红色教育、VR+道德教育、VR+历史教育、VR+巴蜀文化教育等应用场景。

  ■ VR+电商物流。面向商业推广、购物体验等需求,支持建设线上货品3D模型库,重点打造VR+购物等应用场景,促进虚拟现实与电子商务融合。探索利用VR技术在仓容规划、仓储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打造智慧仓储物流体系。

  ■ VR+健康养老。探索VR在心理治疗、医学培训等医疗卫生领域的运用,在精神卫生中心等医疗机构打造VR+心理治疗,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打造VR+医学培训等应用场景。探索发展VR+养老新模式,打造VR+养老院体验场景,在其中提供VR健身课堂、VR全景旅游、VR亲子互动、VR老年大学等一系列系统解决方案。促进在学校、未成年人心理成长中心、社区等场所打造VR+心理健康辅导/咨询。

  ■ VR+军民融合。针对装备操作训练、环境适应训练、作战任务训练、对抗演练、战略威慑等军事领域需求,积极支持作战背景、战地场景、武器装备、作战人员等战场环境内容制作,侦察情报和地理环境信息合成,重点支持战争模拟、作战推演、特情处置、飞行模拟、反恐战术、应急处置、特种驾驶等应用场景构建。

  (四)构建产业生态

  ■ 科学统筹布局,打造专业载体。结合全市产业发展定位,在成都高新区、成都天府新区和郫都区等区(市)县设置VR专业园区及孵化器;支持有关企业在有条件、有基础的区(市)县建设特色化VR+5G体验场景;汇聚资金、技术、研发、制造、产品、内容制作与运营、人才等各方面要素资源,促进形成以“两高地一核心”+“N个体验场景”为主要载体的VR产业生态格局。

  ■ 培养引进人才,深化产教融合。鼓励企业、高等院校、高职学校、科研院所以及行业组织等合作,推动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衔接,构建校企育人“双重主体”,学生学徒“双重身份”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培养急需紧缺人才;鼓励建设市场化、专业化、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信息平台,提供区域和行业人才供需、校企合作、项目研发、技术服务等信息服务;支持一批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院(学校)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技术技能实训设施,开展VR创新试点,建设VR特色实验室;吸引知名大学、企业、研究机构来蓉设立工程技术中心或培训中心;鼓励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实践符合市情、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和协同创新模式。

  ■ 构建标准体系,引导健康发展。实施标准引领,做好VR产业发展有关标准体系架构顶层设计,夯实地方标准体系基础,支持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职业学校以及行业组织等制定有关标准,并推动积极融入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体系;支持加快制定近眼显示、感知交互、网络传输、渲染处理等标准,针对沉浸体验、沟通交流、智能辅助、健康安全、开发环境等VR实际需求,探索虚拟现实产品的测试验证方法,围绕视觉、听觉、触觉、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内容健康、医疗、养老、开发工具、知识产权、内容设计等方面的产品开发与应用,构建有关测试评价体系;加强标准应用推广,支持第三方机构提供标准化服务。

  ■ 优化公共服务,营造发展氛围。加快原型产品研发与版本迭代速度,大力发展关键技术研发服务、测试验证、标准认证、大数据开放服务、版权交易、创新创业服务、用户信息保护评级及应用软件认证等第三方专业化服务和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发挥国家级、省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的资源优势,加强资本、市场、人才等资源整合,优化完善虚拟现实企业的孵化培育体系,提升创新能力;鼓励VR着眼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端、大力推动VR与公共文化产品融合发展,扩大VR影响力,培育市民“VR+文化旅游”消费习惯;强化产业发展的中介服务配套,大力引进会计评估、法律服务、高端商务、调查咨询等国际化中介服务机构;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虚拟现实创新创业大赛、技术和产业论坛、行业展会等专业交流活动,扩大行业影响力;支持行业组织建设,促进行业间信息互通与业务合作,鼓励探索建立软硬件研发、设备生产、内容植入、宣传营销等合作共赢模式,开展跨行业、跨区域协同。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都市经信委牵头全市VR产业发展推进工作,市政府分管领导不定期召开VR技术和产业发展专题会议,协商解决推进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建立VR技术和产业发展有关工作推进季报制度,明确载体打造、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体验服务等具体任务及责任单位,加强工作督导,促进工作落实。设立VR产业发展专家咨询组,科学评估产业发展推进绩效,按年度发布《成都市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白皮书》。

  (二)强化政策支持

  着力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企业创新创造、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产融结合、提升信息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产业链垂直整合、支持企业“走出去”、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建设等多维度、多要素,积极支持企业发展;加强高端人才激励,对国际顶尖人才(团队)、“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等来蓉创新创业给予资助;鼓励在蓉企业与高校、职业技术(技工)院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支持在蓉高校和职业技术(技工)院校根据成都产业发展需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大力培育高技能人才;支持高校院所建设虚拟现实产业发展急需的中试基地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鼓励高校院所、龙头企业、投资机构等共同建立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不断完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各类创新平台,构建“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推进体系;进一步强化VR内容制作、软件著作权、涉软专利等知识产权,营造良好知识产权保护氛围。

  (三)加快企业培育

  立足存量,加强根植型企业培育。基于VR产业全产业链布局,制定《VR企业培育计划》,有针对性地在产业链关键环节上培育领军型、骨干型、平台型以及专、精、特、新型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面向海外进行收购、并购和拓展市场;加快培育上市企业、新三板企业,助力“独角兽”成长。招大引强,补齐缺失的产业链关键环节。绘制VR产业链全景图,制定《VR企业招引计划》,按图索骥,精准招商,积极引进对补强、壮大VR产业链有重要作用的企业,实现换道超车、跨越发展。

  (四)做好运行监测

  成都市经信委结合落实国家统计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统计制度》,做好VR软件、内容及运营等软件服务类业务统计;成都市统计局、市经信委在全市智能经济行业分类体系中设置VR行业类别目录(含制造、软件服务两大类别),进一步完善统计方法制度,协同做好全市VR产业发展运行监测工作,发布行业发展运行快报,科学评价发展成效。

  芬莱小编有话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VR产业基地在国内落地了,作为一名VR从业者,看到各地政府对VR如此支持,相信大家一定跟小编一样感到欣慰。


推荐阅读